Sunday, October 03, 2004

La logique des enfants

by:诸子

致命的逻辑

"自怜是这样一个国度,那里其他所有人都不可理喻,那里显然无辜的你发出不平之鸣。造访这个国度有一种恐怖的愉悦,而要离开它却很难,你一旦进入那里,国界就在你身后被封锁上了。"麦克尔·伍德在《他者的话语》一文开始时向人们描述了这样的一种自怜的状态,他接着说,"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自怜为何物,并且连做梦都不曾这样讲过话,他们很幸运",而对于其他人,自怜则是"偶尔会做出的自我夸饰,记录下了我们感到内疚却想要表演得品行端正时所采取的种种姿态。"如果去掉"偶尔"两字,他的话就非常深刻地揭示了"孩子
"这一符号在独一代群体中所起到的心理暗示作用。

  "孩子们"首先假定,成人世界中的一切都是肮脏的,充满了阴谋。于是,"成人"与"孩子"的对立,也就被偷换成了"肮脏"与"纯洁"的对立,"阴险"与"真诚"的对立。这种阿Q式的道德优越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独一代身上流行开来。独一代们几乎不加思考地就迅速接受了这种观点,在一个"当好人还是当坏人"的选择题中立刻确定了自己的"孩子"身份。

  独一代的孩子们从出生起受到了太多的优待,他们是父母怀里的宝贝,是"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","祖国的花朵",未来也归根究底是他们的。一本叫做《纸牌的秘密》的哲学普及书里这样说:一个人有一父一母,父母又各有一父一母,如此上溯10代,和这个人有血缘关系的就多达1024人;上溯20代,就会多达100万人。如果这100万人里有一个出了点什么岔子,或者50万对姻缘里有一段不成,20代以后就不会有这么个人了。所以每个人都是十分珍贵的存在,都是一种奇迹。于是,一种过度的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,"独一代"的每个孩子也就真的以为自己普天之下惟一的标准了。然而当他们接触现实时,许多得不如意也就接踵而来了:为什么我的成绩没有别人好?为什么张三可以考入重点中学而我不能?乃至为什么李四可以看得懂的文章我就看不懂呢?这怎么可能?于是,显然无辜的"独一代"开始自怜起来,他们得出了结论:这一定是阴谋。

  "自怜的必然结果就是惊人的自我赦免。"

  "孩子们"视成人世界为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场所,奇怪的是,对于成人世界带给他们的好处,他们接受起来却绝无别扭之感。孩子们认为成人世界是肮脏充满阴谋的,而自己则是必然纯洁的,因此,如果有什么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,那必然因为是成人世界首先出了问题,自己不过是在一个巨大阴谋中作出了自然的反应而已。"他还只是个孩子",他们会互相为彼此开脱。因为是孩子,所以即使做错了任何事也不应该受到批评;因为是孩子,所以你批评一个纯真的孩子,你就是肮脏的。

  问题在于,成人也是从孩子过来的,要说成人世界是肮脏的,那么这种肮脏难道是从孩童到成人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么?关于这一点,孩子们似乎从来不打算去想。

No comments: